| 侃车·毕业季(九) - Auto故事 - 大众侃车,汇聚亿万用户口碑,引领汽车消费趋势 - 千城数智(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人们很早就开始运用拟人化,也就是将人类特征归到非生物体上,对于汽车来说拟人化可以大大增强其情感吸引力。
当一辆车进入人们的视线时,前脸无疑是视觉重心,根据人们的日常观察习惯,造型凸显的地方往往也是最能够吸引人们注意力的区域。因此对于汽车设计而言,第一要素便是前脸形象塑造,而那些吸引人们注意力的部分便是设计的重点视觉元素。
如果说内燃机从柴油到汽油、从大排量到小排量的变化更多是受限于环保的要求,那么汽车设计的变化,尤其是前脸的变化便是每段历史的缩影,而不同时期所形成的成熟的设计风格便是属于每个历史时代的毕业礼。
脸谱文化
走过百年历史的汽车工业,已经形成了一套标准的体系。无论是拥有深厚造车历史的品牌还是成立不久的造车新势力,轿车亦或是SUV,基本的骨架已经确立,设计家族化脸谱也是每个品牌的重点。
“脸谱文化”可以大幅提升品牌的内涵和文化。
如今,各个汽车品牌运用多种造型手法以及对品牌内涵的发掘,不断将在品牌文化指导下的前脸设计理念推向行业前端,因此汽车前脸设计普遍创建了各个品牌所特有的家族前脸,形成了汽车“脸谱文化”。
在汽车产业雏形时期,汽车前脸设计表现得非常直接和简陋,当然这受限于汽车设计还处于摸索期,该时期还未形成各个品牌的造型识别性和品牌文化,而设计还处于刚刚满足行驶的功能需求阶段,家族脸谱更无从谈起。
到了20世纪初,汽车技术和工艺有了极大的突破,汽车产业进入以设计为主导的历史阶段,设计美学的探索以及空气动力学的引入使汽车从设计到性能有了巨大的飞越;二战之后,战争对工业技术的推动以及战后经济的复苏使人们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设计中去,成熟的技术和战争之后对人类自身重新的审视将更合理和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带入人们的生活;再加上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太空时代美学”影响了整个汽车业,有着夸张的火箭翼的汽车设计,以“更宽、更长、更矮”的设计手法由美国发起,并迅速影响到全世界,在六七十年代诞生了数不胜数的令人惊叹的设计名作。
渐渐消失的进气格栅
在古代的西方国家,取暖生火只能依靠壁炉,壁炉也就成为许多房间的重点,甚至超过了其他装潢,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如今,取暖的方式已经多种多样,但依旧有许多家庭将壁炉作为休息室的重心。该做法带来了一系列高度相似的“替代品”,现代的电暖炉用塑料煤制成,装扮得像维多利亚时代的暖炉,传统的露天炉里装满了鹅卵石或者鲜花。虽然上面显示着模拟火焰,但终究无法替代传统火焰。
有趣的是,经过百年发展的内燃机也即将结束历史使命,迎接电动化时代的新纪元,而新时代的开启,显著特征之一便是去格栅化。
长期以来,汽车设计的焦点是进气格栅。如同壁炉一样,开始时这是一种功能必需品(虽然其功能是冷却而不是加热),但此后的发展便承担起主视觉的作用。因此,很难想象许多去除标志性格栅后的汽车还是否有灵魂。没有“马蹄铁”的布加迪,没有“盾牌”的阿尔法·罗密欧和没有经典外观的劳斯莱斯,就好像没有斑点的豹子一样。
显然,无论动力来源如何,汽车设计师总是希望为其设计创造出强有力的“面孔”,但没有发动机便无需格栅,这是终将要面临的一个症结在。如何填补即将成为空白的空间呢?又或许它根本无需填充?
其实,许多汽车都已成功地做到没有突出的格栅。这也就是为什么保时捷电动Mission E看起来如此轻松的原因,其他包括菲亚特500、DS、Studebaker Avanti、和马自达RX-7,也形成小的正面区域和光滑的比例相协调。
但这不能广泛应用于大型且正面突出的SUV上,这种设计可能会造出一种无特色的视觉沙漠,或者是一种非常无表情的面部表情。
另一种选择可能是使用强大的图形代替格栅,大众的经典车型T2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的V图形和巨大的LOGO形成了最具标志性和令人难忘的面孔之一。大众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外观更适合电动车,因此有了ID Buzz概念车。
另一款具有放大LOGO的电动车是Renault Zoe,其巨大的菱形进气口就是一个优雅的解决方案,同时菱形打开可以显示充电端口,在美观和标志性的外表下还具有功能性。此外,丰田的FT-4X概念车采用了强劲的外形,创造了一款没有格栅的坚固耐用设计,这一外观很容易被开发成该品牌SUV的家族面孔。
在这个汽车设计日益受到限制的时代,格栅的潜在消失为真正的变革和创新提供了机会。我们只希望未来的新能源汽车有信心承担自己的身份,而不是成为传统的俘虏。
“愤怒”的大灯
现在,汽车大灯的功能从最开始的单纯照明已经发展到用于装饰、品牌特性植入以及展现设计功力等作用。因光源的变化,大灯也从煤油灯发展到乙炔灯,再从卤素灯到氙气灯再到 LED 灯以及激光灯,无论是照明效果还是功能性都有了跨越式的发展。
而汽车的格栅、面罩和前大灯的完美结合形成一个独特的前脸,“脸”这个术语在汽车设计中无处不在,以至于人们在谈论前端风格和设计风格时,都会提到汽车的“前脸”。
和人类的脸一样,汽车的“脸”在交流个性、情感和性格方面也非常有效。
如同我们人类的五官,眉毛、眼睛、鼻子、嘴唇等构成了我们长相特征,不同的五官搭配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的最鲜明的识别特征,并营造出情感上的形象气质,或坚毅、或柔弱、或开朗、或冷酷、或温柔。
我们见过“快乐”的车——奥斯汀 Healey Sprite;“悲伤”的车——福特Anglia;以及“惊讶”的车——Aero 8。当然还有现在最为流行的“愤怒”汽车,这种表情的车型更多是传递出怒而威的作用,典型特征是具有棱角分明的嵌入式前照灯——让人想起眯起的眼睛和皱起的额头;带有垂直板条的格栅——形成一张咆哮的嘴,以及发动机罩上的咄咄逼人的雕刻——让人想起额头爆起的青筋。
以此为设计核心,便有了起亚的虎啸式前脸,雷克萨斯也一改此前的保守形成一系列弯刀风格的设计,奥迪一度温和的表情也变成了乖戾的皱眉,Q8概念车就是最好的例证,以及沃尔沃的“雷神之锤”大灯。
随着“汽车四化”的必然发展,分体式、矩阵式LED大灯将成为主流趋势,前后贯穿灯带结合品牌LOGO设计成为主流方向。
总结:纵观汽车设计发展趋势,若用一个词来总结发展趋势,莫过于“规整”。凌乱的多种元素要与汽车的速度感相匹配,规整既是技术提升的美学表象,浑然一体是汽车发展趋势的永恒追求,同时也是人类审美视觉的共同追求,而在视觉上先入为主的前脸必然肩负起规整的重任。
未来汽车将发展为“移动空间”,而不是一个彰显身份,不可或缺的私家车。当然,前脸的造型也将从这次汽车革命中得以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