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起家的力帆造汽车,并不是一时兴起来凑凑热闹,在接连推出520的三厢和两厢版本后,力帆又将目光瞄准了更高级别市场。620的面世或许能让那些质疑者暂时无语,因为自主品牌的模仿“通病”并没有在它身上显露,这“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一步,力帆迈得坚定,动作老成,可谓厚积薄发!
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产品最大的“制造国”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要理性些,那些“made in China”的产品是不是同样“design by China”呢?换句话说,制造国并不是创造国,一味抄袭绝不是出路,这也正是我们大力鼓励自主创新的原因所在。汽车产业同样如是。
很高兴,看到力帆新车型620的时候我和同事并没有轻易辨认出它传承自某某在产车型。而接下来的深入试驾告诉我,力帆确实在620上有了不小进步,这让我们这些行业内的记者不由得暗暗心喜。
单看外观,620完全不可能让你一眼就喊出它模仿某某,抄袭某某。是的,力帆620在外观设计上或许借鉴了一些成功车型,但它的妙处在于消化后的重新整理、设计,这让它看起来颇有生气。车头的镀铬横置进气格栅简单、大气,由发动机舱盖延伸而下的两道劲条收于前保险杠下端,一气呵成。不规则状的前大灯是最提气的地方,仔细观察,你会和我一样惊讶地发现奥迪与宝马的混合体,3系的大灯形状和奥迪全新车型上的标志性LED灯被集成为一体,自主品牌果然精通博采众家之长。事实上,620尾部的设计更为运动,凹陷的行李厢盖和立体LED尾灯都增强了整车的动感。整体而观,我认可620是设计师的精心作品,不过,既然是完全自主的设计,保持品牌的家族化特征显然更为重要,在这方面,同为自主品牌的华晨是个值得学习的例子。
力帆620的行李厢有600升之大
按照力帆规划的蓝图来看,620将是力帆未来一段时期内的主力车型,作为一款性价比超高的产品,它将肩负起力帆冲击中级车市场的重任。低调务实的力帆将竞争对手锁定在比亚迪F3、吉利远景的身上,单从车身尺寸上看,620与对手们应在伯仲之间,而2605mm的轴距使得车内的乘坐空间较为宽裕,尤其是前后排的头顶空间绝不压抑。另外值得夸奖的是600L的超大行李厢容积。
620的车内再一次给我带来惊喜。强烈的整体感在当今“求繁求多”的潮流下,显得格外难得。我知道对于一款六七万元的车来说,已经没有理由去挑剔它的内饰选材用料,但当柔软的中控台在指尖下有些许塌陷时,我还是感到很欣慰。盾形的中控台让我想起某些熟悉的日系产品,空调、音响系统区域划分明显,易于使用,双环式仪表简洁易读,中央还集成了行车电脑。而所有按键和旋钮都采用了电镀处理,看上去非常漂亮,但手感一般。
@page=@
力帆620沿袭了520的动力单元,排量同为1.6 L的LF481Q3和来自宝马的Tritec发动机都是我们的“老相识”,而搭载这两款不同发动机的车型市场售价则相差1万元。试驾车辆则搭载了后者,这是一台在国内“颇有名气”,但性能平平的发动机,在此之前它还曾经出现在诸如奇瑞奇云等车型的身上,85kW的最大功率、149 N•m的最大扭矩,尽管没有漂亮的数据成绩单,但它的稳定、可靠、经济却足够胜任家用轿车的使命。5挡手动变速器的表现中规中矩,尽管入挡和退挡时略显生涩,但并不影响驾驶者顺畅的换挡动作,“倾斜式”换挡杆设计强调以驾驶者为中心,以便突出驾驶乐趣,不过初次驾驶时需要适应一段时间。
力帆620的中控台
事实上,对于噪声的抑制某些时候已经成为消费者鉴别合资品牌与自主车型的特征之一,620显然深谙此道。怠速下的620相当安分,即使在高速公路上80km/h左右时速飞驰时,路噪、风噪和发动机噪声也并不突出,只是当发动机高转速时的轰鸣声不太规整。
力帆620的发动机
前麦弗逊、后拖曳臂式的悬架方式在这类国产轿车中较为常见,优点当然是皮实耐用,不过别指望620在山路上进行激烈驾驶,显然,那种酣畅淋漓的驾驶乐趣并不是620所擅长的,能够平稳、舒适地将乘员从A点承载至B点才是它的目的。如果是在高等级公路上驾驶,力帆620将是一辆很舒适的车,座椅宽大、空间宽敞,但如果要经常驾驶着它出没在乡间公路上的话,可就不能那么惬意了,中性偏硬的悬架系统无法将路面的振荡充分吸收,那些大大小小的颠簸和路面的坑洼带来的“弹跳”会很自然地穿过坐垫传递到乘客的身上。
力帆一贯的性价比优势在620上得以传承,ABS+EBD、前排双气囊、四轮盘式制动、可视倒车雷达的安全装备和电动天窗、真皮座椅、电动调节带转向灯外后视镜、自动前大灯、带MP3功能的CD音响系统、自动空调、中控门锁等舒适性装备都能在620的清单上找到。
与竞争对手们不同的是,力帆620是一款全新开发的车型,这从根本上就确立了它比那些“舶来品”和“模仿秀”具有更多的先天优势。尽管力帆620身上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丰富的配置和力帆一贯的低价策略还是会吸引相当数量的受众。更何况,作为自主品牌,能够自成一家已是不易之事。力帆正在经历质的蜕变,经历一个所有成功品牌都经历过的过程——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这一步,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