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荣威W5大别山丈量之旅的探访报道,已经在前面的篇幅中大致告一段落了;而对于W5这款车在一路上的驾驶感受和表现,我们将在本篇为大家进行一个体验分享。
这次往返北京到鄂皖豫交界之地大别山的探访之旅往返超过3500公里,一路上我们三位同事分别轮换驾驶,也就是每个人都既体验了驾驶性能也作为乘客体验过了W5的后排;而从路况上来说,除了一路上占了绝大部分的高速路况外,我们在信阳鸡公山景区内也经历了一段山路和短暂的无难度off-Road路况,下面就对以上这些部分感受进行一一介绍。
北京出发到大别山区域,G4京港澳高速占据了绝大部分路程,因此高速体验也成了我们这一趟最多的部分。
高速是个体验中段加速性能的好地方,W5这台源自奔驰技术的3.2L发动机被荣威冠以了Tornado(龙卷风)之名,想必是希望这台自重超过2吨的大家伙也能够畅快奔跑。可以说拥有220马力和310牛米的V6发动机和5速手自一体变速器的配合还是十分和谐的,换挡顿挫很小。
而相比起步加速阶段的表现,我们感觉V6发动机的肺活量优势要到以时速100公里为基础的再加速时体现的才更为明显,这时随着油门踏板的深入到底,转速以稳健而并不肉的态势攀升,而此时W5传达给你的感觉是还有余力而非强弩之末。
当然,时速超过140公里后转速指针也会相应的高高挂起,超过3千转的转速对于节省油耗花费可不是什么好消息,这也是为什么在那些我们高速上赶路的路段,油耗一度超越了15升/百公里。
写到此值得一提的是,如果W5能在行车电脑功能中的总里程/分段里程之外引入平均/瞬时油耗显示就更好了,这样或许会在某种程度上帮助驾驶者养成更经济节油的驾驶作风。
后排乘坐方面,实话实说W5留给我的一大感受是其偏向硬派越野风格的定位使得在驾车驶过沟坎、减速带时,其后排的颠动会相当明显。后多连杆悬挂的调教似乎并没有像我们对于城市SUV预期的那样舒适,这一点对于采用非承载式车身、拥有梯形车架的W5来说,从好的角度你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硬朗的作风体现,而缺憾当然就是后排舒适性的下降。
采用机械液压助力转向的W5的转向比设定似乎有些偏大,也就是在低速情况下,要打更多圈的方向才行,这样的设定让我们一行三人都对于它在低速掉头、以及泊车等需要大幅度打转方向情况时的表现有些不满,因为确实比较累人。
而较大转向比带来的好处就是这样的设定在跑高速时更加稳健,较稳的方向手感在高速上变换车道或是长时间保持车道时都不存在障碍。这应也算让我们在向前望去几公里长、且无车的高速上开到时速200公里也不会觉得特别心虚的一个小原因吧。
@page=@
荣威W5采用的这套被厂家称为P-4WD专业级全模式四驱系统,直白的说,是基于后驱的一套分时四驱系统,采用了来自博格华纳(BorgWarner)的无声链条技术分动箱,可通过前面板的电控旋钮手动在两驱与高/低速四驱模式间进行切换。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车主手册的说明:进行切换——尤其是从2H两驱模式切入4L低速四驱时,要求在车辆静止并且挂入空挡情况下进行,此时仪表盘上会出现相应的闪烁指示灯提示切换正在进行。而从2H两驱切入4H高速四驱则满足车速低于70公里/时即可,不过在高速四驱模式下,建议时速不要超过80公里行驶,否则会带来轮胎磨损以及油耗增高等不良后果。
这一路,我们挂入4H高速四驱的几次尝试都是为了应对冬天常见的雨雪路况:当前后轴硬性连接,前后轴50:50的扭力分配使得行驶稳定性提升。而4L低速四驱模式,我的印象中只在进入英山县的大起伏土路和在鸡公山拍摄所需时用到过,这一模式下,分动箱带有的低速齿轮可将扭矩放大两倍输出,根据当时体验来看,用低速四驱应对一般的乡村修路路况、和偶尔下到景区铺装道路之下这两种不良路况时,都已是绰绰有余。
当然诸如165mm的满载离地间隙,35.72度的最大爬坡角度、甚至520mm的涉水深度,我们这次都没有去拿来进行极限尝试和挑战,不过在所经过的各种路况里,以上参数仍在背后为我们一路的坦荡的同行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在鸡公山景区内的一段将近十公里长的山路,让我们有机会尝试了荣威W5在应对山路时的表现,尽管这并非这款产品的特长所在吧。
优点在于,位于方向盘两侧的加减挡按键,可以帮助我们在每次进入弯道前以更主动的姿态来通过降挡利用发动机进行制动,同时这也有利于在驶出弯道时保持转速从而拥有更快的再加速。
多功能方向盘两侧的加减挡位按键
另一方面,得益于前双叉臂式后多连杆悬挂系统以及稳定杆的存在,你仍能感到重心较高的车身在弯中的侧倾受到了有效的约束。而W5所采用的机械液压转向在理论上拥有比较直接和丰富的路感,不过实际的反馈多少受了较大转向比拖累。
小结:在行驶了3千多公里,即将回到北京的最后一段高速路上,仍被W5载着奔驰在高速的我们不禁感叹:这一路W5尽管没有给我们带来什么大惊喜,甚至还有着一些的不足,但稳稳当当皮皮实实顺利圆满地陪伴了我们一路,已经是很好的自身证明了,换句俗气流行语来说,就是还挺给力的!
而那一刻坐在后排的我想得更多:这一次,是通过W5的协助,我们得以完成一天近千公里、从北到南的地域跨越,而这让也让我切身体会到了汽车作为拉近时空距离交通工具的妙处所在,空间和距离的障碍因此也被打破。至此,期待未来能有台车,像W5一样,伴我们丈量大地,平安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