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侃车·侃侃而谈 - 侃侃而谈 - 大众侃车,汇聚亿万用户口碑,引领汽车消费趋势 - 千城数智(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自主品牌在实现自身企业强大的同时,推出高端品牌或高端车型,向上挑战合资品牌所处阵营。而被自主品牌突围成功打下擂台的便是,曾经以性价比和高颜值为卖点的二线合资品牌。
现在,自主品牌已经发展到什么阶段?
根据全国乘用车联合会(以下简称“乘联会”)的数据统计,2018年4月车企销量TOP 10中共有四家自主车企,依次是吉利汽车、长安汽车、长城汽车和广汽乘用车。而最值得一提的是,吉利汽车首次超越上汽通用五菱,位列第四位,且与第三位的一汽-大众只有两万余辆的差距。
自主品牌的高歌猛进与合资品牌的销量下滑和低增长率形成鲜明对比,尤其大部分法系合资、韩系合资品牌已经被自主品牌挤出销量榜单前十位。随着自主品牌高端化,产品力和技术突破,市场将不断认可,不仅淘汰在市场中发展较慢的三四线自主品牌,也会甩掉曾在中国市场叱咤多年的外资品牌。
所以,战争才刚刚开始。
自主品牌-销量提升
在乘联会公布的4月车企销量榜单中,共出现5家自主品牌企业。尤其吉利汽车凭借轿车和SUV的全面布局,以128817辆的成绩打败上汽通用五菱跻身第四位,仅次于上汽通用、上汽大众和一汽-大众三大老牌合资车企,并与第三位的一汽-大众销量差距缩小至2万辆。
上汽乘用车也凭借着荣威和名爵双品牌所爆发力的产品力,4月首次进入前十主力车企榜单。在互联网造车之初与阿里集团联手打造“互联网汽车”的概念以深入人心,而在发动机等多项技术中采用泛亚汽车技术中心的标准和配置,从而实现对产品品质的背书。
在SUV方面,自主品牌对二线合资品牌产生的冲击最突出,哈弗H6不仅拉下了途观的神车位置,稳居细分市场冠军宝座,北京现代全新途胜虽然实现同比154.5%增长,但8827辆的月销售成绩位列SUV销量排行榜的第28位,而曾经位居榜单第4位的ix35已经跌倒30名之外。而法系车演绎一贯的放慢唯美情怀,并非市场主流品牌。
究其原因,首先的优势是自主品牌拥有本土成本优势,其次更加了解中国消费市场需求,最后在渠道布局方面更加注重三、四线甚至五、六线市场的下沉。
根据乘联会数据显示,在SUV细分市场中,主要走量车型以A0级和A级为主的紧凑型SUV为主,中大型SUV所占市场份额整体偏弱。根据统计,自主品牌中75%的车型为小型和紧凑型SUV,合资品牌中40%左右的车型是中型和中大型SUV。因此,这也是自主品牌能够快速获得市场份额的重要因素,降低消费者的购车门槛,当品质保证和细节得到提升,产品力和品牌力也在不断得到市场认可。
此外,从品牌结构来看,4月自主品牌增速为12%,而主流合资品牌的零售增速仅6%。根据乘联会统计的厂家批发量来看,随着TOP 10主力车企占比越来越高,市场竞争逐渐加大,二线合资车企和部分边缘自主品牌的销量在持续锐减。
自主品牌-售价提高
自主品牌除抢占二线合资品牌市场份额外,所推新品终端售价也有所提升,比如支撑自主品牌崛起的SUV。吉利博越热销车型集中在13万-15万元价格区间,上汽乘用车与阿里集团联手推出的互联网汽车荣威RX5,其互联网车型15万-18万元的价格区间,已经完全进入了主流日韩系SUV的价格区间。
中大型SUV细分市场,也是自主品牌向上冲高的重点领域,官方指导价突破18万-20万元天花板的广汽传祺GS8、哈弗H8、长安CS95等,都是自主车企对产品品质和品牌自信的表现。
即便在基础薄弱的轿车市场,自主品牌也有明显的售价提升。在18万-25万元的主流B级轿车区间,吉利博瑞已经占据一定的市场空间。此外,长安睿骋CC、第二代逸动、吉利帝豪GL、名爵6等车型均在10万元级别市场站稳脚跟。
如果在几年前,无论以上哪种细分市场的车型,进入日韩系所属价格区间,最终结果只有一个,便是以惨淡收场。但在眼下,自主品牌在正面迎战合资品牌中的弱势品牌,尤其主打性价比和高颜值的日韩系、以及品牌力稍弱的法系车。
自主品牌-基本功沉淀
不可否认的是,自主车企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在自主研发和技术上有明显提升,但通过对外资品牌尤其是技术的收购和合作,与外资品牌共同研发、承担责任的过程和经历,使得自主品牌在积累多年后“质的提升”。
其中最具代表力的便是吉利汽车,通过对沃尔沃汽车的收购,共同研发CMA的基础架构,加上对生产流程的规范以及企业管理的借鉴,不仅领克品牌应运而生,吉利旗下产品品质以及对细节的把控均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而基本功的沉淀,也是自主品牌迅速崛起,抢占二线合资品牌市场份额,导致其一泻千里的重要因素。其中生产质量控制、生产费用控制和产能快速拉升等能力是最根本的基本功,尤其是同比增速超过50%的企业,定是沉淀了扎实的制造管理水平。
即便现在汽车四化已经成为行业公认的发展方向标,正因所处行业变革和高速增长的环境中,基本功的重要性则日益凸显。正所谓地基劳方能建高楼大厦,不然只是虚有其表,没有扎实的功底,难以承受时间的考验。
向上之路注定是艰难而布满荆棘的,自主品牌崛起的信心和希望就像接受闯关的挑战者,在优化自己、超越同级对手之后,迎来阶段性大挑战。当前,有建树的自主品牌正向二线合资品牌发起进攻,并已实现阶段性的胜利,而接下来是二线合资品牌触底反弹,还是自主品牌越战越勇节节升高,是机遇问题更是企业综合实力的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