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侃车·品牌说 - 品牌说 - 大众侃车,汇聚亿万用户口碑,引领汽车消费趋势 - 千城数智(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所有人都看到了吉利的成功,也看到了其如履薄冰但依然坚定的步伐。却鲜有人注意到,在这条通往成功的路上,吉利走得小心翼翼,目光始终朝着前方。
2015年的广州车展,吉利发布“蓝色吉利行动”新能源战略。此时的吉利,虽然全年销量同比增长达到了26%,但依然位列自主品牌第三。相比长安和长城当时的体量,53.9万辆的全年销量数据还是要逊色一些。而且博越、博瑞两大镇山之宝还未出世,除了远景和帝豪之外,市场上依然以老一派的GX7、金刚为主力军。
所以,当“蓝色吉利行动”发布之后,即便当时吉利已经在FE平台上开发出了最高续航330公里,百公里综合电耗低于16千瓦的帝豪EV。即便由CEVT(吉利欧洲研发中心)开发,基于CMA模块架构的1.5TD+7DCTH插电混动系统,正在紧锣密鼓的布局之中。很多人依然对此计划抱着质疑的眼光,认为以吉利目前的实力不可能实现这个战略,这让当时的安聪慧非常难受。
俗话说,士别三日就当刮目相看,如今三年过去了,在““吉利新能源战略发布会暨博瑞GE上市仪式”现场,安聪慧再次饱含激情地宣布:“未来吉利汽车将立志成为中国新能源节能技术的引领者,让豪华车上才能匹配的技术在吉利汽车上也能够触手可及。”此时,现场已经鲜有人质疑。
回望三年前的“蓝色吉利行动”计划,其中的第二条,“实现消费者用传统汽车的购车成本购买插电式混动汽车的梦想”俨然成为现实,博瑞GE PHEV的上市无疑是最佳的佐证。
这款补贴后售价16.68万~19.98万元的新能源B级轿车,无论是外观设计还是核心技术,都有足够的资本直面合资品牌的同级产品。更别提这款产品还具备L2级别智能驾驶系统,以及合资品牌当前望尘莫及的GKUI智能生态系统。而且有了CEVT在背后的支持,操控性和舒适度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也难怪开启预售仅仅一个小时之后,订单数就达到了2207个,不知道得知这个消息的合资对手此时作何感想。
而除了第二条已经实现之外,“蓝色吉利行动”的其余四条核心内容,也都在按部就班的逐渐变为现实。
譬如在包含MHEV轻混技术、HEV油电混动技术和PHEV插电混动技术三大路径的智擎混动技术方面,智擎·MHEV轻混技术已经实现节油率15%,到2020年将提升到25%。而智擎·PHEV插电混动技术凭借吉利自主研发的P2.5架构,实现了97%的行业最高传动效率,未来将实现30%的动力提升与50%节油率。这将帮助吉利更快速实现“率先承诺提前全面实现2020年国家第四阶段企业平均5.0升/百公里燃油消耗限值”的目标。
又譬如安聪慧在发布会上表示,2018年将是吉利全面迈入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元年。以博瑞GE为开端,未来吉利的全新产品都将全面实现电气化,3年内将有30多款新能源和节能车型推向市场。而6月9日,吉利旗下首款纯电动跨界SUV帝豪GSe就将在北京正式上市,再加上之前上市的帝豪EV450,这也是吉利对“实现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吉利整体销量90%以上;其中,插电式混动与油电混动汽车销量占比达到65%,纯电动汽车销量占比达35%”这个目标的快速落实。
再譬如,吉利在甲醇替代燃料方面也颇有建树。经过了12年的持续研发,它不但是国内最早进行甲醇汽车研发与布局的企业,也是首家进行量产实验的企业。目前已经完成4款甲醇动力、14款甲醇轿车,获得近百项专利。此前在冰岛进行测试的吉利帝豪甲醇车队,也在多种测试条件下,累计安全行驶近10万公里。此外,在氢燃料电池技术方面,吉利也预计将于2025年推出采用氢燃料电池的量产车型。这些都无疑印证了吉利已经“在氢燃料及金属燃料电池汽车研发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果。”
近年来,吉利在研发领域的投入也是有目共睹。每年远高于行业标准的研发投入,与沃尔沃的技术协同,全球四大研发中心,超2500人的新能源研发团队,数百项核心专利,打造成功的底层架构技术……这些,正是安聪慧敢于说出“我们要在技术上占领制高点,让中国品牌在本土市场取得压倒性胜利”的底气所在。在经过了模仿、学习的阶段之后,通过一步步的不断努力,吉利今天已经真正做到了核心技术的领先。回想三年前,吉利在质疑中说出了“实现新能源技术,智能化、轻量化技术在行业的领先地位”这番豪言壮语,现在看来真是掷地有声。
侃车观点:
“一往无前虎山行,拨开云雾见光明,梦里花开牡丹亭,幻象成真歌舞升平。”
首届龙湾论坛上,李书福告诫所有人,接下来的五年,将是中国汽车品牌最大的机遇,也是最无情的挑战。如何与中国政策相协调,坚定信念,抓住这五年的机遇,是包括吉利在内,所有中国汽车品牌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所以,蓝色吉利在三年前,便开始了自己一往无前的虎山之行。所谓居安思危,便是如此。未来,中国汽车品牌所要面对的,不是一场与外国汽车品牌的普通商战,而是一场可以看作是“卫国战争”的商战。成,中国汽车品牌走向世界。败,下一次机会不知何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