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针对外资车企反垄断调查的深入,愈来愈多的企业卷入其中。国家发改委今日表示,已经完成了对日本12家企业实施汽车零部件和轴承价格垄断案的调查工作,并将依法进行处罚。
继本周一发改委突击查访奔驰上海办事处,有消息传出克莱斯勒和奥迪已被查明垄断,将受到相应处罚。
就在奔驰遭突查的前一日,奔驰主动宣布下调中国市场零部件售价仅隔一天。此前,包括捷豹路虎、奥迪也已下调整车和零配件价格,昨日克莱斯勒中国也紧急宣布调整部分产品及零配件价格。
12家日企涉嫌汽车零部件垄断
实际上,发改委此次反垄断调查,不局限于整车价格,更针对售后市场零部件供应渠道垄断和车厂与4S店限价限区域销售,欲消除“横向限制、纵向限制以及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涉嫌垄断行为”。
今日,在“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发改委已经完成了对日本12家企业实施汽车零部件和轴承价格垄断案的调查工作,并将依法进行处罚。
有数据显示,境外资本控制了国内汽车零部件销售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2012年,国产自主内资零部件销售收入仅占全行业的20%-25%,而拥有外资背景的汽车零部件厂商占行业的75%以上。在这些外资零部件供应商中,独资企业占55%,中外合资企业占45%。自主内资零部件企业基本处于边缘化态势,并且市场占比逐年快速萎缩,其生存状态不容乐观。
今年4月份,中国汽车维修协会发布的国内常见车型“零整比”数据表明,国内一些车型的“零整比”系数之高令人咋舌。如北京奔驰“C级W204”车型,系数高达1273%,意味着在中国更换这辆车所有配件的花费可购买12辆新车;华晨宝马“3系E90LCI”车型,系数高达661%;雷克萨斯、大众、奥迪、比亚迪等被调查车型“零整比”系数也超过400%。业内专家表示,在国外的研究数据中,300%左右的整车配件零整比是最常见的。
美国曾重罚日企零部件垄断
实际上,在美国、日本、欧洲等较为成熟的汽车市场,都已经展开了一系列针对汽车零部件制造商的反垄断调查。
据媒体报道,在美国,目前有34名汽车零部件企业高管和27家零部件制造商已认罪垄断,处罚金额超23亿美元。
此前,日本供应商东海理化(Tokai Rika Co)的前执行董事Hitoshi Hirano遭到底特律联邦大陪审团起诉,原因是涉嫌在其就任期间,同其他同谋者进行了多次会面,针对向丰田在美国及其他国家所售汽车的加热控制面板订单和价格进行了操纵,并涉嫌指示员工破坏相关证据。根据美国谢尔曼反垄断法规定,Hitoshi Hirano的上述行为最高将面临10年监禁以及100万美元罚款。据了解,该公司早在2012年就已经向美国司法部供认了参与价格操纵的行为,并被处以1770万美元罚款。
无独有偶,今年2月,日本轮胎制造商普利司通与美国司法部达成协议,承认操纵汽车零部件销售价格的行为违反了美国《反垄断法》,同意支付4.25亿美元的罚款,这是所有汽车零件商牵扯进反垄断调查中力度最大的刑事罚款。
去年7月份,松下向美国司法部供认了价格操纵的行为,并被罚4,580万美元。此外,自美国司法部开始针对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开展反垄断调查后,有11家公司及19名管理人员被指控参与了价格操纵,其中14人被判处1到2年有期徒刑,涉及罚款金额累计达到8.74亿美元。
除松下公司外,另外10家公司分别为奥托立夫、东海理化、天合德国控股、日本精机、G.S.Electech、古河电气、矢崎集团、电装集团、金刚石电机及藤仓公司;涉及的零部件产品包括加热器控制面板、转向信号灯开关、雨刮器、电锁、仪表盘仪器、安全气囊、方向盘及座椅安全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