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路线的选择应留给消费者,技术创新不应该剥夺消费者多元化需求。在当前的技术路线上,没有一个所谓的汽车技术能够100%的解决多元化使用场景需求,既然不能满足,就应该鼓励和允许多种技术路线的发展。”
日前,在寰球汽车主办的“同行·善见·科学——中国新能源汽车多元发展”论坛上,寰球汽车董事长兼CEO吴迎秋发表观点。
论坛上,数十位行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新能源汽车多元发展趋势展开讨论,探讨在能源、技术、产品革新的重要阶段,什么样的技术路线符合未来大势所趋。
他们一致认为,能源转型不能一蹴而就,新能源相关政策制定更应考虑市场现实,多元化的技术发展路线必将成为未来汽车产业发展主要方向。与此同时,他们还共同呼吁整个行业要遵循市场发展的规律,在良性竞争的前提之下,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让“共存、互补、竞争”的多元化技术发展路线成为产业“新常态”。
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迎来了一个高峰期,主要表现在4点。
其一,市场规模全球领先。2022年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93.4%,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新能源新车销量达汽车新车总销量的25.6%。
其二,中国品牌市占率上升。2022年,自主品牌新能源市占率达79.9%,同比提升5.4个百分点。今年5月,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为57.1%。
其三,出口再创新高。2022年,中国汽车出口量同比增长54.4%,达到311.1万辆。超过德国,成为第二大汽车出口国。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国汽车出口106.9万辆,同比增长54%,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
其四,关键技术有所突破,配套设施环境优化。据悉,中国量产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300瓦时/公斤,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激光雷达、人工智能芯片、智能座舱等方面,技术得以突破。截至2022年底,全国累计建成充电桩521万台,换电站1973座,其中2022年新增充电桩259.3万台,换电站675座。
经历了2022年高峰期后,进入2023年,随着新能源补贴退坡,价格战打响,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更为激烈,纯电技术路线不再是未来唯一,混动技术路线凭借着成本优势驶入快车道。2023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销量158.6万辆,同比增长26.2%,市占率达到26.1%,其中,混动汽车销量43.3万辆,同比增长74.1%。
罗兰贝格副合伙人潘硕表示,未来传统燃油车市场份额将被持续蚕食,其中除了纯电市场外,混合动力市场也具备较高增长潜力。一方面,混动车型有着优于燃油车的使用成本,另一方面,对比纯电车型,混动车兼具里程、补能及购置成本上的优势,作为性价比的首选被部分消费者所欢迎。整体而言,纯电车型与混动车型在体验、成本、补能等方面各有优劣,这也造就了其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差异,从而并存发展将是中长期可预见的趋势。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秘书长韩毅总结道,从国家的战略政策来看,纯电驱动无疑是最为重要的技术路线。然而从市场的实际发展来看,除纯电之外,国家也同样为混动、增程、燃料电池等一系列的创新技术路线的发展留有了足够大的空间,这是汽车行业拥抱变化的必然结果。
他认为,汽车行业作为汽车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龙头行业,需要有合理的战略规划和科学的技术手段来明确行业发展方向,发挥市场优势,在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同时鼓励车企发展多元化的技术路线,让汽车市场持续散发“活力”。
历经70余年发展,中国汽车已经成为推动全球汽车工业发展重要的引擎。值此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新能源转型时刻,多位专家倡导多元化的技术发展路线。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表示,“未来的绿色低碳转型要走的路还很长,能源动力技术也并非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这更需要各方共同的努力,同时不断完善激励和约束政策,更好地实现国家“双碳”目标。”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秘书长助理、国汽战略院副院长、电动化研究中心主任赵立金持有同样的观点,“在推动“双碳”战略稳步向前以及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充分认识到,产业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汽车行业各方面作出系统性的安排,各种车辆各种技术可能都有他生存的权利。来到国家层面,也应充分考虑各个市场主体在市场当中的作用,为多能源技术路线保驾护航。”他说。
尽管中国新能源发展已经有了显著成果,但随着发展一些问题也凸显。在此背景下,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机械行业分会会长周卫东呼吁,中国车企在面对市场的变化和竞争压力时,一定要时刻以长远的眼光看待市场格局。当前市场虽然重视纯电技术发展路线,但我们也应在过程中尊重用户的用车需求,尊重市场的选择,用多元化的技术发展视角,找到一条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技术发展之路。
不管是燃油车,还是发展纯电、混动,将选择权交还给消费者才是首要的。“依靠政策帮忙去消灭竞争对手是没有出息的,无法获得消费者的市场认可也不可能走远,只有在公平市场的竞争环境下真正依靠产品的打败对手才可以获得真正的尊重,未来汽车的技术路线选择权最后还是交给老百姓,而让市场交给市场,这样才能够锤炼出真正的有竞争力的好的产品。”吴迎秋说。